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

2015六月:紐約。戲劇之旅(下)



6.A Midsummer Night’s Dream
時間:2015/6/19() 20:00 
金額:Free
˙位在47th street 的小劇場,原價19$(其實也不貴),不過因為我們有學生證。竟然拿到兩張免費的票。(國際學生證好好用喔)

  
來自Masterworks Theater Company,是非常原汁原味的《仲夏夜之夢》。演員應該都是學生,真是不可思議,學生就是會散發出獨特的能量(類似青春無敵的那種感覺),每個動作都相當的用力,說精確紮時也還好,但就是充滿能量。
  我們當初是因為他標榜著音樂劇所以才來看的,未料從頭到尾只有Puck拿著烏克麗麗彈奏簡單的節奏,以及最後面(依然是配合烏克麗麗)的短短演唱、舞蹈。看完有一點失望……,BUT還是好看。最終的結論就是:莎士比亞的本果然還是要歐美國家演比較好看XD
  By the way~劇團的創辦人Eric Frebs在節目單上寫的話值得一提。大意是自己一直以來都將教育與劇場結合在一起,所以很喜歡讓學生來看戲(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我拿學生證會免費的原因),這是因為在他學生時期,看了一齣戲,深受感動,覺得戲劇竟然是有能力影響人這麼深、這麼久的,從今往後便致力於此。
  看完這一席話,再回味這場演出,覺得無論是這麼經典的劇作,也必定會有人第一次踏進、第一次看《仲夏夜之夢》吧?為了這個第一次,大家可是卯足了權力啊:)







7.This is Marry Brown
時間:2015/6/20() 7:30PM 
金額:13$/(已含稅)
˙原價18$,學生票13$

  這是一齣外外百老匯的獨角戲,整個空間感覺有點像是更深更長的牯嶺街劇場。女演員Winsome Brown自編自演撐全場,足足有六七十分鐘。講述她跟母親的故事。

  最讓我訝異的是,除了我跟方尹綸,全場幾乎沒有低於40歲一下的人,大概都是老夫老妻、或者是兒子帶爸爸媽媽來看,時有啜泣聲傳出。

  至於為什麼我不討論這齣戲呢?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對不起,因為我真的看不懂。她詞實在太多,舞台太空,動作太少,我的聽力沒有好到能夠catch這齣戲的內容,大概只能略懂百分之二三十,所以也不好妄加評論。啊對啦,這也提醒我英文要在好一點QQ否則都不能看劇情太重的戲。






8. Into the Woods Originail Reunion
時間:2015/7/21() 2:00PM 
金額:85$/(已含稅)
˙這是我們在紐約看過最貴的戲,因為是原班人馬,一天又只有兩場,所以完全沒有折扣,早在台灣就買好了。

  
  這真的……很特別,完全是一場意外。  
  因應Brooklyn藝術節舉辦的活動之一,讓我們有機會來到Brooklyn的大劇場,而且還是二十年前Into the Woods原班人馬上陣,我跟方尹綸都超興奮的。等坐到位置上開始覺得大事不妙:這完全是要辦演講的舞台不是演戲的舞台!!! 
  這才發現我們都看錯了,以為是一齣戲,但其實是把當初那些演員、導演、劇作家都找來聊聊天、表演一小段。
  

  得知以後的當下我實在很不爽,(前面就說我英文還沒有好到可以完全聽得懂了啊)竟然聽到一場講座活動,而且靠北還貴成這樣。不過我還是硬著頭皮聽了。我不是紐約人,太不識貨,不知道這兩位編劇、導演有多紅,他們光是站出來全場的人就起立熱烈鼓掌……對不起,我土我土我真是太土了~~掌聲一度還不能停,只有我跟方尹綸呆呆坐定。

   


  那個當下主持人與藝術家的聊天我也只能聽懂七八成,不過事後覺得這真是一場有誠意而且厲害得不得了的座談!!原因是現場有一位鋼琴師,某個演員聊完之後就會站起來表演一段當時該角色最經典的段落,樂師現場伴奏。雖然演員穿得是禮服,不過動作、歌聲、演技還是非常到位,儘管只是簡單的燈光變化就能夠讓我想像當初這戲有多好看。更何況──在場的這些人絕大多數都看過二十年前的版本。如今,小紅帽長大了、劇中的王子和灰姑娘在現實真的結婚了、飾演巫婆的還是美得彷彿永遠活在角色裡一樣,心情一定比我激動千萬分。
  
  結束之前,大夥一列站在舞台前緣,合唱經典主題曲「Into the Woods」。媽啊~~我整個人被征服了。實在太好聽太震撼太幸福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。
  
  雖然跟原本想的不一樣,不過還是感謝能夠親臨現場。
  不如我們現在再聽一下──



  





9.The Fantastiscks
時間:2015/6/23() 8:00PM 
金額:36$(已含稅)/
˙號稱史上最悠久音樂劇

  這齣戲,真的不是我在說,現在光是想到裡面的情結我還是可以笑到肚痛流眼淚。
  非常好消化好懂的音樂劇,劇情簡單深刻,主要敘述一個一對年輕情侶對愛情懷抱著美好的憧憬,以此憧憬延伸,經過「想像中」的熱戀、看清對方的軟弱與驕傲而心生厭膩,最後真正愛上對方,非常簡單老耿的愛情劇。或者也可以說是一齣男孩與女孩的成長童話音樂喜劇。


  

  這麼簡單的戲到底為什麼能這麼好看啊(大吼──)首先,裡頭的音樂朗朗上口,聽一次就會不斷在腦中打轉。再者,劇中安排幾個了不起的角色:一堵牆,兩個老人。
  那堵牆帶著《仲夏夜之夢》Puck的優秀身段,動作乾淨俐落快速,從頭到尾不說一句話,扮演一個活生生的背景。時而成為一棵樹、時而真是一堵牆,時而又是牛仔的得力助手。我從來沒看過這麼搶戲這麼好看的配角。
  此外,劇中安排兩個老人。雖然沒有帶著紅鼻子,但是方尹綸一直笑到流眼淚跟我說:「好小丑喔。」老人出現解決事情或者製造問題,老人在劇中並無明顯定位,可以說他們誰也不是,不過絕對非存在不可。
  話又說回來,這齣戲的舞台非常小,真的很小喔,演員如果往前走十步就要撞到觀眾了、一站上cube就快撞到天花板了。觀眾席開半圓狀繞著舞台走,開眼前我們一直想:這麼小能演什麼戲?沒想到什麼都能演。有家庭有愛情成長,能哭能笑能感動。請恕言語無法形容,總之看完第一個念頭,就是方尹綸一直嚷嚷著:「好想把這齣戲帶回台灣啊……。」如果有哪個國際製作人看到這段話的話,拜託快引進台灣吧XD再看十次我都可以。

  

10. It shoulda been you
時間:2015/6/24() 2:00PM 
金額:61.5$+4.5()/
˙最後一天,我們在「the tickets」售票亭排到的優惠票。不過畢竟是百老匯,所以還是好貴XD

  因為飛機是晚上的,所以下午我們硬擠出時間看了大戲。想說最後一天了,看一齣無腦、好評的新戲亦無不可。時代廣場上晃了幾圈,最後決定就是這齣。

可能沒有抱任何期待,所以覺得比想像中的還好看。這齣戲我已經在我的專欄寫過了,所以直接引用專欄文字:

  《It shoulda been you》以經典傳統的婚禮戲碼開頭,上半段呈現中規中矩,講述的不外乎是待嫁女子的心情、家人在最後一刻依然覺得女兒應有更好的歸宿、新郎新娘家人之間 的相處趣事……等等題材。這類的主題實在太常見,且因內容大眾,要演得博人喜愛也並非難事。本以為劇情就這樣平淡簡單地流過去了,不過,演出進行到中場卻來個絕地大翻轉!



  新郎與新娘「真愛之人」其實並非對方,而是自己的伴郎伴娘!原來是兩人遲遲不公開自己的同志身分,本想姑且找個「能了解這種的心情、也能接受自己」的人結婚,卻在各種推波助瀾之下決定鬆開枷鎖,在婚禮這一天雙雙出櫃。

  有別於過往家庭面對「出櫃」的激烈衝突──新郎的媽媽得知不必有個媳婦來跟自己爭寵,反而多了一個兒子,失控地大喊了聲:「YES!」;新娘的家人雖 然頗有慍色,卻是氣新娘為何不早點將這件事情說出口。「這有什麼嗎?」新娘的姊姊如斯道:「妳難道會認為我們因為這樣就不支持妳嗎?」


此戲的尾聲,走入禮堂的換成是新娘的「胖姊姊」,那個連母親都厭惡其身材而處處嫌棄的姐姐,她帶著一顆溫柔、善良的心,懷抱著一個小小的希望,那個希 望便是有一天,能有人能夠發光的雙眼,對著她說:「妳真美。」而穿上婚紗走上舞台的胖姐姐,身上帶著一股迷人的氣勢與與自信,使其母親一改前言,不斷重複 著:「妳真的很美,是的,我就是在說妳。」

  「尋找真愛」終於不再是俊男美女的專利,也不僅是王子與公主的組合。紐約人的生活方式,如實的展現在劇場藝術中。他們將「愛」的定義歸還到自身,不再外求,而能自我綻放、藉以給予。






  就是這樣:)
  紐約短短的14天旅程在一齣又一齣戲中結束了,當然途中我們也去了很多很棒的博物館,不過因為我太貪心很多地方都想去,使得每個地方都在走馬看花,沒辦法仔細介紹。

  在寫下這十齣戲的過程當中,又重新回味的一次紐約。我是一個很後知後覺的人,比方說在那當下我其實並無太多興奮感,不過重新回想的時候,在在覺得這一切真是太棒了。不光是紐約,而是劇場。每一個劇場都是一個宇宙,穿梭過去未來;看戲的人來自世界各國,卻在同一個點上笑得開懷忘記了自己姓名。在這裡,幾乎是每一齣戲都被演了一百變,不過仍有許許多多的人走進來看第一遍。這像是一個歷史在原地等待,等你有一天走進來,大幕開啟,用彷彿第一次登台依樣的悸動讓戲上演。

  

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

2015六月:紐約。戲劇之旅(上)



 
(住所外的街道,在Brooklyn)

  這趟紐約旅程,一共14天。
  扣除第一天抵達腦袋還昏昏沉沉、哪裡都不能去之外,我們一口氣看了10齣戲,可以說是天天都在看戲。並且在這十齣裡,盡可能網羅不同類型的演出。
  
  趁記憶猶新的時候,把這十齣戲,按照我看的日期,依序排列出來(並詳列票價、買票方式)。不過因為類型差異太大,所以並不打算做排名比較。這些都是我個人的心得,沒有什麼意義,單純為了這趟旅行做一個整理。

  以下時間,均以美國時間為主,價格單位也是美金。


1.AvenueQ
 
˙時間:2015/6/14() 15:00 
 
˙金額:$27+2/ per+tax
  →當天早上直接在表演劇場
New world stage買票。
   原價
$75,現場買到特惠票


 

  AvenueQ是一齣歷史相當優久的「偶戲」。先前傳聞裡面使用的偶都是芝麻街美語的布偶,不過也被提醒過和芝麻街一丁點關係都沒有。是我在外百老匯的第一齣戲,一個舞台隆重簡單(因為劇名「AvenueQ」,所以舞台就是以坐落在這個名為Q大道的幾家人,彼此之間的故事)、故事支線清晰直白的音樂劇。用台灣慣用的口號來說,就是在講一齣「愛與夢想的故事」啦。

  雖然簡單,不過控偶師的舞台魅力讓這齣戲完全值回票價。台上的演員分為兩派──飾演真實人物的演員&專心控偶的演員。然而偶與真人之間的互動,卻絲毫沒有違和感。仰賴於控偶師完全的將自己的靈魂與生命情感投注雙手,應該這麼說:「他們讓自己成為布偶的聲音與情感,而非讓布偶成為多出來的道具。」

  至於這齣早在2004就拿過東尼獎最佳音樂劇、劇本、詞曲……的劇作,旋律渲染力自然不在話下,我也不多做解釋。這是我們在紐約的第一齣戲,卻一直到回程、落地台灣,都還會不時的哼出裡頭的歌曲:「it’s only for now……」。



2.Sleep no more
 ˙時間:2015/6/15()19:30
 ˙金額:$80+2/per+tax
  →5月就在台灣網路訂票完成(http://sleepnomorenyc.com/#share),
   票價隨淡旺日有起伏,我挑最便宜的週一買票。
 
(進去以後完全不能拍照,只好在排隊的時候拍一下門外的牌子)
  有鑒於所有──所有,所有去過紐約的人都推薦這齣戲,讓我很早就把票買好了。

  位於雀兒喜(Chelsea)這個三步就是一間畫廊,藝術氣息豐沛的區塊,Sleep no more的演出地點,打通多棟樓房(這是我猜的啦,否則也是租下特別大的場館),而且無論訂票系統、開演提醒或者動線設計都以「Hotel」的表現出之.
  
  暫先不論這齣戲到底有沒有這麼偉大,我真是太佩服這齣戲的幕後執行團隊了。因為表演本身就和傳統劇場有著截然不同的劃分,又標榜「完全不能拍照」,導致整齣戲被營造神祕悉悉的感覺。進場之前會有黑人保鑣站在門口,不讓觀眾一窩蜂進入,驗票完以後又要經過一條汙漆麻黑的長廊,黑到懷疑自己完全消失的那種黑不騙你(戲明明還沒開始啊),等到重見光明的時候,整個空間就被迷離的光、西裝管家、禮服女侍者包圍,如果有人這時候找我握手,說出中古世紀的語言我大概也不會吃驚(我這是穿越時空了吧?我想一定是)因為氣氛太迷離了,導致戲還沒有開始,就乾願讓等待中的人兒心甘情願掏出美金,買一杯10幾塊美金的調酒(大概兩口喝完)(方尹綸就是其中被迷倒的一個)。光這點就讓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了(以及接下來馬上就要把人累得剩半條命的演出
  
  Sleep no more嚴格來講是一齣「舞蹈作品」,奠基於莎士比亞的劇作《馬克白》,把場景安插在眾多不同的空間,由演員帶領觀眾到不同的場所,觀看不同的故事,最後拼湊成一齣完成的戲。

  以上是我在看戲之前就聽聞的事,以下是我看完之後的想法:

  「帶領」?演員根本不管觀眾有沒有追上--(崩潰)
  那不叫「帶」、叫死命的往前跑好嗎!!!!!

  如果是跑單一的平面就算了,大多時候都是二三層樓距離跑上跑下,平均每五分鐘就要移動一個路線,跑到隔天我腰椎痛到打噴嚏都彷彿要折斷。因為實在太累了,從來沒看一齣戲看到累得可以往生,導致最後我很想哭著哀求他們別再跑了(誰理我)。

  一直講一些不三不四的東西,那是因為我一點都不想破梗啊!此外也源於劇本的的確確就是《馬克白》,因此不想多講。整體而言,我相當驚艷這樣的表演形式,不只把演員整死,也把觀眾逼死。
  話說又回來,其實他們也刻意不要讓觀眾有在看戲的感覺,他要強迫觀眾相信這一切都是真實在發生的事情。彷彿太過強烈的記憶會在腦中發生迴響一樣,看完以後好多天腦袋都是在那個大樓的各種故事片段,不斷的笑聲、散發著熱氣的身體、明明近到能聞到對方肌膚的味道,卻硬是能夠專注在故事本身、絲毫不分心的舞者們。讓觀者全然進入其中,癡心跟隨。
 
  是真的很精彩喔。不過(至少)我是不會想要再看第二次了,真是太累了啊……。(一直強調)



3.Romeo & Juliet(Ballet)
 ˙時間:2015/6/16 19:00
 ˙金額:$75+2/per+tax
   →去紐約第二天,到林肯表演中心Lincoln Center,恰巧碰到美國芭蕾舞團75周年慶,所以破例的在歌劇中心表演芭蕾。當時一衝動就現場買票了。沒有任何特價,75美金坐在三樓,但視野尚可。


(後方這棟就是大都會歌劇院,
左方那棟是平時芭蕾舞演出的紐約州立劇院)

  這是我第一次看芭蕾舞,可能也是最後一次……,與其說看芭蕾,坦白講--
 
  我其實就是想看人家的劇場。Lincoln Center中心有三大棟,中間的大都會歌劇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)擁有幾乎4000個座位。大到真想跪下來,如果有劇場之神大概就是住在這種地方吧!地板不分裡外都鋪著紅毯,天花板的吊燈鑲嵌幾萬顆施華洛世奇水晶,盡奢華之能事。除此之外,舞台之大、高、深,讓左、右、上、下的高寬都能夠容納整整一個舞台,使之快速換場,也因此能把舞台做得更精緻、大器。每一個過場都彷彿搬換小城市似的。


(大都會歌劇院)
  
(完全無法捕捉他千分之一華麗的水晶大吊燈)
印象最深刻的是,平時開演的三明三滅指示燈,在這裡換了一個方式表現。演出前,劇場中心大吊燈在最上方不動,圍繞著劇場一圈有數顆大小相同的水晶燈,會落在二樓下方的位置,照得全場大亮。不過演出一開始,水晶燈便會緩緩被拉上,不做聲響的,並且隨之暗下。真是好氣派啊(一個鄉巴佬的吶喊)

  至於芭蕾的內容──有鑒於我是個徹徹底底的門外漢,很抱歉的是第二場過後開始,就無法自拔的打瞌睡了……好貴的一覺,來這裡睡覺真是褻瀆,不過能看到這麼美的劇場依舊覺得很值得。



4.Something rotten

 ˙時間:2015/6/17() 14:00
 ˙金額:$49+2/per+tax
  →當天現場買票,使用折扣碼買到的優惠票,坐二樓中間,很清楚!


  這齣是我一看完就立刻在FB上推薦的戲,也是唯一一齣有買原聲帶的戲。因為已經寫過了,請容我就直接複製如下了:

  故事內容主要源自兩個想寫出曠世巨作的兄弟,生於莎士比亞在世的年代,一心想要寫出超越莎士比亞的劇作,最後哥哥竟然異想天開跑去找預言家,預測莎士比亞此生寫得最好的作品為何?並且先一步把那點子偷走。在劇中,哥哥聽信預言家的話,在那個「無法相信舞蹈和歌唱能夠同時搬上舞台成為戲劇」的文藝復興時期,決心將莎士比亞尚未寫出的作品「哈姆雷特」(Hamlet)寫成一齣音樂劇(Musical),又不能將那點子偷得太明顯,索性把劇名改為歐姆蛋(Omelet)。所以莎士比亞此生被預言最好的一部作品,最後就變成一堆雞蛋跳舞、跳到最後變成蛋包飯的熱鬧喜劇。這是什麼離奇荒謬的劇情!卻要命的好看。 

 莎士比亞在劇中的形象不可一世,恍如一位搖滾巨星,受人愛載。不過真正博得我心的,是其中安插一小段他寫作時的歌舞獨白,不斷重複唱著:「It’s hard ,it’s hard,it’s really hard.I make it look easy But Honey believe me it’s hard.」先姑且不考究莎士比亞的作品究竟是在哪個年代才成為經典,這名表面上走到哪裡作品都眾口一勁的被認為「偉大」的劇作家,面對寫作的時刻,仍是個咬著筆桿,痛苦或者害怕自己寫不出好東西的平凡人物。偉大的作品多麼脆弱,失敗彷彿相對容易而且恆久遠。這一刻又真實又迷人,以節奏輕快的歌舞呈現,當下看來忍不住都要跟著舞動,回想起來卻是鼻酸。


(老劇院裡面的新戲)


   立基於這樣故事基礎下,再佐以強大的舞台設計。全劇兩個半鐘頭,卻毫無冷場的原因,撇開劇情的快節奏不談,就是舞台在換景之間的流暢銜接。從一個村莊到陰森巷口、屋裡屋外、舞台公園,變換場景之間故事也絲毫沒有斬斷,白天到夜晚的幾秒鐘也讓故事繼續發生。並且在輕重的掌握上明明白白:非常清楚觀眾什麼時候開始疲乏了,需要將歡快的舞蹈轉為抒情的調性、什麼時候該將停止對白加入音樂,應該高昂之處所有觀者的腳都禁不住跟著打節拍、應該沉默之處讓所有人屏住呼吸系,將觀眾的心電圖攤成舞台的劇情節奏,
高高低低,精彩漂亮。

  最後,引用自劇中的弟弟說的話:「Sure as the day follows the night,Sure as the sky turns to blue.This much I know,this much is true.在有限的、不斷抄襲與重複的事物當中,唯有出自內心的東西純真而且獨一無二,且唯有這獨特的心能夠寫出動人的作品。劇中最後也只是要傳達這麼一件簡單的真理,讓我徹徹底底地被打動。




5.Mamma Mia

 ˙時間:2015/6/18()14:00
 ˙金額:$75+2/per+tax
  →6/17現場買票,使用折扣碼買到的優惠票,坐一樓偏旁,視野清楚!


  我去紐約之前就一直想看Mamma Mia,原因非常簡單,就只單純的因為我很喜歡電影版梅莉·史翠普(Mary Louise Streep)的演出方式,以及他的音樂。沒有想到這出老戲在今年九月就要告終了,所以大接小巷都是Mamma Mia的宣傳圖文。

  故事劇情太紅,我就不多說了。想特別一提的是讓我很失望的地方。

  不曉得是因為這出戲實在演太久了,還是任何原因。我從開始到結束,都覺得它已經喪失一齣戲最應該擁有的東西。百老匯的音樂劇推陳出新,能夠傳演幾十年不衰的絕對有他的價值在,雖說新的作品,隨著時代進步,舞台能夠不斷的翻新、製造更多可能與驚喜,但這都不是一齣戲最重要的事情。Mamma Mia的舞台相當簡單,大部分都以一間房子的內外轉換造成各種不同效果。但這不影響一齣戲的水準,能夠影響的,是演員的心態。永遠都是如此。

  紐約的人來來去去,百老匯的劇目無論上演幾次,絕對都會有人第一次踏上這個劇場,第一次忐忑的、興奮的來看戲。不過Mamma Mia卻讓我完全感受不到這樣的「第一次」,歌一唱完就立刻收掉、演員的眼神沒有光、眼淚無法動人、台詞就只是台詞、對話又急又倉促、每一個人──無論音樂、演員、後台Crew都趕著想把戲演完似的。彷彿在背後murmur:「反正你們都知道了嘛……」。反而是最後的謝幕,以開演唱會的誠懇連唱三首經典歌曲。雖然我最後因為這麼有誠意的謝幕,也是跟著站起來揮手、跳舞。不過回想起來的時候還是覺得很難過。這可是我很期待的戲啊……。


   (剩下5齣擇日寫完)